云沙龙|可见与不可见的笔墨
时间:2020.11.28 14:00 - 16:00
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一层
联合主办:复星艺术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主讲:陈永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主持:吴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语言:中文
费用:免费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链接报名
*会员享有优先报名
关于活动
笔和墨既指中国画特有的工具,也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更是蕴含着画家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载体。一部中国绘画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笔墨演变史。于2020年11月10日开幕的“笔•墨”展览细腻地讲述了这一变化。作为展览的延续,云沙龙将在11月28日下午开启这一期关于笔墨的全新讲座。
“笔•墨”展览现场
本次讲座将带领观众走近笔墨的历史和意象,更好的理解笔墨的嬗变: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技进乎道,方称神妙。而且从古至今,笔墨形成了普遍的审美标准。每一位画家笔墨风格各异,但有高下好坏之分,其判断依据就是笔墨的审美规范。“骨法用笔”“以书入画”“墨分五彩”“笔精墨妙”等就是古人对笔墨基本的审美要求。概言之,“笔墨”这个词,它的含义几乎就包含了中国画从技法到审美的一系列的内容。没有笔墨,显然就失去了中国画赖以成立的条件。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
近代以来因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而产生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中,中国画不写实、不科学是遭到最多批判的,虽不是直接针对笔墨,却很大程度上质疑和动摇了以笔墨为核心的中国画的写意系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被认为不能表现现实生活,主要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传统笔墨和构图是过时的、固化的,阻碍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在当下,认识笔墨似乎越来越困难。笔墨虽然是一个物质的形迹,但它又跟客观对象、风格、意境、人品、气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换言之,它是中国画得以呈现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国画艺术高低的密钥。
潘公凯《新放》2007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版权:潘公凯
一些现当代艺术家避开笔墨体系,试图在画面形式上给予中国画以新的视觉样式,但其结果正如黄宾虹所言:“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之久远也。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求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画法要旨》)就笔墨的研究和创新而言,仅从形式、构图或视觉样式上做文章,已被证明并不是一条捷径,也无益于中国画的正脉传承和创新发展。
“笔•墨”展览现场
古人对笔墨的理解其实已经形成共识,即笔墨是绘画得以呈现的最根本的形迹,它是可见的、有形的,却又指向不可见的、无形的人格修养和精神高度。本次讲座将邀请到专注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陈永怡教授来为我们讲述古人对笔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笔墨的可见与不可见之义;论述笔墨、写意等对于中国画之重要意义,着重剖析20世纪名家大师在笔墨演进上的创造性贡献。
关于嘉宾
陈永怡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主攻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
著《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雁荡山花——潘天寿写生研究》,主编《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图集》《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潘天寿变体画研究》《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近现代中国思想与绘画》《历史、观念与方法——中国近现代艺术研究论文集》等书籍。
策划的展览多次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
关于主持人
吴虹
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博士,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讲师。
直播支持:艺术头条APP
扫描识别该二维码进入直播
关于云沙龙
“云沙龙”为复星艺术中心不定期举办的讲座及论坛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艺术与文化领域的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学者及意见领袖展开多角度讨论。除与展览相关议题外,云沙龙即将开展与建筑与公共艺术方面相关的系列讲座。
关于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项目
公共教育项目为复星艺术中心四大核心板块之一,分为展览相关项目和平行项目,秉承复星艺术中心促进公众对全球当代艺术关注、理解及参与的愿景,贯穿于复星艺术中心全年的展览、项目与活动之中。
复星艺术中心的公共教育项目面向全年龄段的会员与观众,提供原创策划与合作策划四个系列项目,其形式包括云沙龙(讲座)、云映荟(放映)、云剧场(表演)和云艺坊(工作坊)。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项目亦关注公益慈善领域,结合复星基金会扶持的慈善项目,普及艺术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